第二百一十一章 喀秋莎-《苏联1941》
第(2/3)页
子弹的响声并不明显,因为它被T34发动机的噪音掩盖了,但是反坦克炮炮弹的响声却是结结实实“铿”的一声,有时甚至还能感觉到地面一阵震动,就像有一把大锤往烂泥里狠狠的砸了一下……其实那只是反坦克炮炮弹被弹开然后打进地里。
这种情况不多见,T34坦克是装甲是向上倾斜的,因此反坦克炮炮弹更多的是往头顶上弹开。
接着,苏军的炮兵开火了。
“喀秋莎”火箭炮齐射时在头顶发出特有的尖啸声,火箭弹直扑敌阵,然后升腾起浓密的黑烟和深红色的火苗。
对于“喀秋莎”这玩意舒尔卡当然不陌生,甚至还可以说是如雷贯耳,但对于这时期的苏军士兵来说却是个新鲜玩意……它是在德军全面有进攻几天后才紧急投入量产,到现在全军不过只有两百多门,而配属给第16集团军的就有一个火箭炮团36门。
(注:41年火箭炮营的编制是每团3个营,每营3个连,每连4门)
由此也可以看出最高统帅部对这次反攻的重视,或者也可以说是最高统帅部顾及自己的面子……如果他们指挥的战斗失败了而且失败得很难看,那肯定会在苏军官兵面前颜面无存。
从这方面考虑,最高统帅部会为这次行动配上更多的炮兵乃至紧缺的“喀秋莎”也是理所当然的。
这对坦克第四旅来说也有好处,就像现在这样,一个火箭炮营12门火箭炮同时发射……这玩意虽然精度不高,但历害的是发射量大,每门火箭炮可以发射16枚火箭弹,而且在10秒内打完,如果有必要且弹药充足的话,十分钟的装弹时间就可以进入下一次发射。
也就是说在那一瞬间就有近200枚火箭弹砸在德军防线上,整个德军防线马上就变成了一道火海并陷入烟雾中,德军的火力霎时就弱了下去几乎没了声音。
这一幕就连苏军官兵们都看呆了……坦克第四旅是首次与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协同,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炮发出的声音会有这样的轰炸效果。
接着,加夫里洛夫少校大喊一声,战士们就欢呼着冲向德军防线。
德军防线根本就抵挡不住这样的冲锋。
首先,是他们在这个方向没有防御准备,布署在这一带的只有两个步兵连。
其次,没有人能顶得住火箭炮这种短时间、高密度的狂轰滥炸,防守的德军士兵就算没有被炸死也被震得老半天都没反应过来。
再次,就是他们的沙袋工事在苏军坦克面前不堪一击。T34一发炮弹过去就能将其工事炸开一个缺口,而他们却对T34的装甲无可奈何。
第(2/3)页